心阳心气的失调

  包括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方面。

心的阳气偏盛

  心的阳气偏盛有虚实之分。邪热、痰火等内郁,或情志所伤,五志化火而致者,多为实;劳心过度,耗伤心阴心血而致者则多为虚。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,常可兼夹转化。主要表现为血热脉流薄疾、躁扰心神,以及心火上炎或下移等方面。

  心阳偏亢,血行速度加快而脉流薄疾,可见心悸、面赤、脉数,甚则出血等表现;躁扰心神,可见心悸心烦、失眠多梦,甚则狂言昏乱等表现;心火循经上炎,则可出现口舌糜烂、舌尖碎痛等,若心火下移小肠,可见小便赤热、疼痛等表现。

心的阳气偏衰

  主要表现为心气不足和心阳亏虚。

  心气不足多由久病体虚,年高体弱,或肺脾气弱,宗气不足,或汗下太过耗气而引起。心阳亏虚多由心气不足发展而成,亦可因痰湿、水饮等阴寒邪气停留,或血瘀气滞日久,痹阻、损耗心阳导致。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,还可导致心阳严重损伤,甚至心阳暴脱。

  心气不足,血脉鼓动无力,精神失去振奋,临床可见脉弱、懒言声低、精神疲乏委顿、神思衰弱、反应迟钝、迷蒙多睡等表现。心阳亏虚,激发血行的动力不足,血行滞涩不畅,并兼有虚寒内生,可见形寒肢冷,面色(huàng)白或晦滞青紫,心悸怔忡,胸口憋闷,刺痛,脉涩或结代等症。